放射科4月科內小講課
1.5T MRI高分辨直腸癌成像與臨床應用研究
為加強放射科各成員對直腸的解剖結構的掌握,促進直腸癌病例的檢查及診斷,提高檢查效果及診斷水平,2021年4月11日,在放射科會議室進行了以“1.5T MRI高分辨直腸癌成像與臨床應用研究”為主題的教學小講課。此次小講課由磁共振室主任李振華主持,放射科主任郭達主講,醫技教研室教學秘書王云川指導,放射科全員參與。
此次小講課,郭達主任主要從兩方面講述了直腸癌病例在高分辨率MRI中能夠達到怎樣的診斷標椎,以及如何提高1.5T MRI在直腸癌檢查當中的圖像質量。
一、直腸癌TNM分期及是否存在MRF受侵:
T(腫瘤)分期
T1和T2腫瘤限于腸壁;
T3腫瘤穿過腸壁和侵犯直腸系膜的脂肪,亞型:
T3a:超出腸壁固有肌層小于1mm
T3b:超出腸壁固有肌層1-5mm+
T3c:超出腸壁固有肌層5-15mm
T3d:大于15mm
T3 MRF+ :腫瘤在MRF的1mm之內
MRF- : MRF的1mm之外沒有腫瘤
T4a: 侵犯腹膜
T4b:侵犯鄰近臟器
N(區域淋巴結)分期是根據可疑淋巴結的數目
N0 沒有可疑淋巴結
N1 發現1-3個可疑淋巴結
N2 發現4個或以上的可疑淋巴結
Ref: Colon and Rectum Cancer Staging- quick reference (AJCC)
二、高質量圖像=合理的檢查前準備+規范化掃描+合理的參數設置+圖像偽影處理
1. 檢查前準備:需排空大小便,不需要清潔腸道。
1)654-2 20 mg肌肉注射(注意禁忌癥),目的:抑制腸道蠕動,降低腸壁張力,減少腸道運動偽影。
2)腸道內注射內對比劑:超聲耦合劑20-25ml(緊密貼附直腸粘膜、排空場內空氣,顯示腸壁分層)
2.檢查中:
1)定位:髂前上棘連線水平至于線圈中點。
2)掃描:方位:斜軸位、斜冠狀位。范圍:FOV:L5椎體-肛管下緣。
3.直腸高清掃描方案的基本要求:
1)良好的對比度
2)足夠SNR
3)足夠的空間分辨力
4)合理的掃描時間
4.增強LAVA-XV序列
1)對比劑注射方案:劑量:0.2ml/kg;流速:2.0ml/s;生理鹽水:20-30ml
2)掃描參數:FOV:36-40cm; FA:15°;Matrix:354×256;Slice Thickness:4-6mm;Zip 2 ;NEX=0.75
3)運動偽影的控制:盆腔前壁施加飽和帶;更換相位編碼方向(前后、左右)。
4)卷褶偽影的處理:NPW;飽和脈沖。
本次小講課,對于科室成員的理論知識及技術范都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,同時也給放射科各成員提出了新的要求。相信放射科在今后的不斷學習中,能夠不斷進步,邁向新的臺階。